醫藥網7月17日訊 廣東省153家醫院,衛計委不再直接管。
153家醫院變革
7月15日,廣東省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推開,組建“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被寫入日程。
按照廣東省衛計委公布的信息,本輪啟動改革的地區,包括廣州、佛山和粵東西北地區共14個地市,改革范圍包括各級各類公立醫院,中央、軍隊、武警、省屬和國有企事業單位舉辦的公立醫院。
由于廣東省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已實現全覆蓋。截至2014年底,58個縣159家縣級公立醫院全部參加,比國家要求提前一年實現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全覆蓋。
從2012年起至2016年12月底,廣東省先后有深圳、珠海、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7個國家聯系試點城市已先后開展了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共153家城市公立醫院參加。這意味著到7月15日,全省770家公立醫院全部參加改革,實現所有公立醫院改革全覆蓋。
衛計委不直接管醫院,改由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接手,其中的變化會如何影響醫療市場?
2016年10月24日,廣東省中山市衛計局成立了中山市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市醫管委”),市醫管委下設中山市公立醫院管理中心(以下簡稱“市醫管中心”)作為辦事機構。
當時,中山市衛計局局長雷繼敏對這一管理方式的變化和職能區別曾表示,市醫管中心的成立,標志著中山市公立醫院管辦分開的管理模式進入實質性推動階段。市衛計局為“管”,市醫管中心為“辦”。
具體來說,市衛計局負責醫療衛生的全行業管理;而市醫管中心則根據市政府和市醫管委的授權,對所屬公立醫院的資產、財務、人事、薪酬、績效、管理目標、財政投入等進行監管,推進公立醫院綜合體制改革。
而當時的媒體評論則普遍認為,中山市作為第四批公立醫院改革國家聯系試點城市,市醫管中心正式掛牌運作標志著中山市公立醫院政事分離、管辦分開等管理體制改革進入實質性推動階段。
深刻影響藥械市場
事實上,將公立醫院劃歸為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管理已經在多地落地。
2015年5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就曾印發《關于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這是繼2012年、2014年之后給縣級公立醫院“出謀劃策”的第三次。
這一次,該文件特別提出“改革管理體制”,組建“縣級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目的是建立統一高效、權責一致的政府辦醫體制。
當年11月,南京市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的實施意見》。明確今后政府辦醫監督職責與公立醫院自主運營管理權相分離。成立“南京市醫管委”,南京市衛計委從直接管理公立醫院轉為行業管理。
根據該實施意見,南京市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的范圍限定為市、區兩級公立醫院。將成立南京市政府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南京市醫管委”),履行政府辦醫職能,主要負責研究決定同級公立醫院的設置規模、發展規劃、重大項目實施、財政投入、運行監管、績效考核等重大問題。
南京市醫管委由南京市市長、分管副市長、副秘書長,南京市組織、編辦、發改、衛計、財政、人社、物價、審計、食藥監主要領導,南京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1人,市民代表2人,公立醫院有關專家代表2人組成,共18人。南京市市長任市醫管委主任,分管副市長任市醫管委副主任。
這一由市場和副市長帶隊的公立醫院改革突破了原本衛計委系統內的慣常路徑,而結合此前江蘇已出臺的《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實施意見》就不難發現,基層首鎮、分級轉診等呼吁已久的轉變或許能夠在這條新路徑上加快速度。
賽柏藍查詢公開信息發現,2016年前后,包括靖江、無錫、威海、泰州、宿遷、南通、遵義、三亞和福州等地都成立了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
基層醫改自下而上的改變或許比我們想象得來的更快更徹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