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網2月6日訊 有兩件事最讓藥企抓狂,一個是生產成本上漲,一個是招標價格下降。當生產必需的原料和招標價格超出企業的承受底線時,極端的情況就發生了。
2月4日,遼寧省衛計委發布《2017年第1號藥品短缺預警預報的通知》。對于2016年10~12月份遼寧省各級醫療機構上報的53條藥品短缺信息,有一部分已經恢復供應,而還有一部分藥品不能供貨。
此次,遼寧衛計委將這些藥品和不能供貨的原因公布。經過梳理,發現藥企不能供貨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原料短缺,不能正常生產
表示不能正常生產的藥品共有9個,有7家藥企給出的原因是:原料短缺。對于原料上漲、短缺的問題,賽柏藍在稍早前曾做過報道,并引起業內的深入討論。
通過對行業的長期觀察以及綜合來自讀者的積極反饋,可以勾勒出一個清晰的行業側寫:原料在一個時期內,成為困擾藥企的一個突出問題。
▍中標價格低,藥企斷貨
另有10種藥品反饋,原料價格上漲、生產線改造、成本增加、供貨價高于遼寧省中標價,從而無法按中標價正常供應。
▍患者缺藥,藥企受罰,兩敗俱傷
在通知中遼寧衛計委表示,對于不能按中標價及時、足額供貨的7家生產企業給予警告,如果再次發生違規擅自漲價或通過控銷手段不及時、足額供貨的行為,經查實后將納入遼寧省醫藥購銷誠信不良記錄。
同時警告藥企,上述情節嚴重的,取消該企業所有產品的中標資格,2年內不得參加遼寧省境內的藥品集中采購活動,全省醫療機構2年內亦不得向其采購任何藥品。
產品斷供患者無藥可用,藥企因此受到丟失整個省份市場的懲罰,這似乎是個兩敗俱傷的結局。客觀公正的說,藥企受制于成本上漲的壓力,采取止損的方式,也是不得已的選擇,而主管部門為保障醫療機構的運轉做出了懲罰,也實屬必然。
在這個沒有對錯的博弈中,參與的各方都滿腹委屈。個中原因似乎難以一言概之,招標政策、推廣模式、醫保吃緊、醫生收入、環保壓力、人工成本等等因素縱橫交錯,怕是難以抖落個清楚。
不過,有一點還是比較清晰,如果藥企的成本和回報之間關系理不順的話,類似藥品短缺、斷供的現象還會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