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網6月19日訊 打擊網售假藥, 廣東省出重拳,直接拉來了阿里巴巴到自己的戰壕里!
▍你在網上搞假藥,我在網下搞你!
據廣東省食藥監官網消息,6月14日,廣東省食藥監局與阿里巴巴集團就食藥安全治理簽署了合作協議。
廣東省食藥監決定,在已有監管基礎上,引入后者大數據技術,建立線上、線下聯合打擊機制。
按廣東省食藥監局長駱文智的話說,這是雙方優勢互補。“充分發揮食藥監部門的監管作用和阿里巴巴大數據資源優勢,加強在數據交互、協作處理、案件協查、數據共享、聯合打假等方面的合作。”
將火力集中在網上,是何用意呢?
▍悖象:守法經營受窮,違法倒賣暴富
提起網上的假藥,全地球人都頭疼。
國家食藥監總局稽查局介紹,據評估,在全球互聯網上銷售的藥品,約50%是假藥。
之所以被稱為“假藥”,是因為其中不僅缺乏有效成分,甚至含有毒性物質,非但不能治病,反而可能害人。
但互聯網的虛擬性、信息海量等特征為制假、售假提供了罪惡的溫床。業內監管人士稱,“網絡假藥已經形成一條隱蔽的產業鏈條。”不僅擾亂正常的藥品流通秩序,更合法經營企業造成不良影響。
從數據看,被曝光的網售假藥的案件,涉案金額動輒數百萬、上千萬元。
如四川達州的劉某等人生產“痹疼舒康冬蟲草全蝎膠囊”、“帝皇丸系列”等37個品規假藥,通過網絡銷往新疆、吉林、云南等15個省份,涉案金額達1100余萬元;
山東一個小作坊利用網絡打廣告,通過快遞公司將假藥“喘泰欣膠囊”銷往全國,涉案金額達2000余萬元;
更有甚者,廣東男子李某公然開設“官方網站”,銷售治療風濕類疾病的假藥,蒙蔽眾生。
被網友冠以售假之“王”的微商,銷售假藥的案例更是層出不窮。這其中最搶眼的莫過于之前藥店經理人曾報道的“90后女孩通過微信賣假藥,一年內買車買房”的新聞。
一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竟是微商”的戲謔語道出了多少人的無奈。而“守法經營受窮,違法倒賣暴富”的悖象,更是讓所有藥店人寒心!
▍大數據追根溯源的厲害之處
網售假藥監管之難在于,制售假藥地點涉及多地,且多為小家庭作坊式,隱蔽性強,而網售藥品虛假信息無處不在,很難“對號入座”。
今年3月份海南省破獲的網售假藥“獅馬龍血脈康膠囊”一案中,就體現出了追根溯源的難度:
售假者通過QQ、微信、淘寶等銷售,使用虛假身份信息,頻繁更換未經實名認證的手機號碼和社交網絡賬號,更換網店銷售,快遞發貨,上下家不見面。
從這一方面看,大數據的技術優勢如信息抓取和貯存、分析和處理顯露無遺。
通俗的講,即從各種手機App或者網購平臺上抓取信息并記錄,通過分析有價值的信息,最后做出處理,提供超出常人的洞察力,堪稱虛擬的“福爾摩斯”。
只是,這一頗具“黑科技”色彩的高精深技術,注定離公眾視野很遠。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已經開始接觸到這一技術。比如,你網購東西,手機App會自動給你推薦你需要購買的物品;瀏覽網頁,竟可以看到昨天搜索過的類似網頁。
▍阿里的決心:堅信大數據是杜絕假藥的正確方向
假藥、冒牌藥不僅讓正規生產企業、藥店蒙受巨大的名譽和經濟損失,更是阻礙醫藥電商發展的“攔路虎”。
近兩年醫藥電商風頭難在的一大原因是,用戶擔心在網上買到假藥。而作為電商的領軍企業,阿里可不愿錯過醫藥電商幾千億的市場。因此,杜絕假藥既是為行業鋪路,也是在為自己鋪路。
其實,早在去年初,阿里健康在一份聲明中就提出不會放棄參與健康和醫藥改革的初心和堅持。
“我們堅信大數據是杜絕假藥問題的正確方向,我們投入近億元杜絕假藥的這一努力,給假藥找‘麻煩’,也給自己找‘麻煩’。但求天下無假藥,人人能買到平價藥、良心藥。”
現在來看,阿里與廣東省食藥監的合作也應了聲明中的“初心與堅持”。 |